文/图 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贺勇
“好漂亮的狮头!”“佛山狮头还有这么多变化?”近日,一场全民狂欢的美食盛宴在禅城区国瑞升平里举办,很多市民游客在饱尝舌尖美味后,走进佛山古镇特色小镇展览馆,参观“狮艺无限——佛山狮头非遗艺术展”,被里面精美的狮头震撼,从“头”开始了解佛山的醒狮文化。
狮头扎作
历史悠久 造型多变表情丰富
在佛山狮头非遗艺术展的展品中,既有传统的刘关张狮头、佛山狮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婉珍自创的精品狮头《狮狮如意》,还有佛山市民间艺术社工艺师精心打造的五行狮之水行狮、市工艺美术学会大师们精美的狮头陶瓷作品以及网络征集的狮头画作。
多变的造型、夸张的表情和绚丽的色彩,让观展者纷纷拿起手机拍照留念。
然而,很多不熟悉醒狮文化和佛山狮头的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佛山狮头这么多变化,为什么自己在平常生活中很少见到?这就需要从佛山狮头扎作开始说起。
狮有南北之分,南狮被称为“醒狮”,源于佛山,佛山狮的扎制属于广府民间工艺中的彩扎。
佛山扎作狮头源于明代佛山古镇,兴起于清代乾隆年间,其狮头又分为文狮、武狮、少狮三大类。文狮以刘备、关羽作脸谱,表现纯善、温驯的神态。市民游客平常看到的醒狮表演,大多以这种文狮狮头为主;武狮以张飞作脸谱,反映好斗、勇猛的性格;少狮则是专供儿童玩耍的狮头面具。
据统计,佛山狮头有50多个品种,既有各式各样的“大狮头”“睡佛引狮”及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加冠面等传统纸扎制品,又有杂技团用的狮和种类繁多的小狮头等品种,近年还创作了精装模型小狮。
作为广东省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佛山狮头伴随醒狮文化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一代代艺人的创新改造,佛山狮头成为闻名中外的手工艺品,是典型的东方色彩的民间艺术。在2008年,彩扎(佛山狮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醒狮狮头
工艺精细 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佛山醒狮是重要的南狮一脉,独具雄浑、热烈风采和吉祥意义,在佛山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素有“村村有醒狮,乡乡有队伍”之说。
与追求形似的北狮不同,佛山醒狮突出一个“醒”字,在动作上讲求威武灵活、刚劲有力,步伐稳固,落地生根。醒狮最重要的道具即为狮头,更加注重神似。其狮头无论是高昂的独角还是脸谱般的油彩,都在告诉人们,醒狮头为先。
醒狮重在狮头。舞狮表演中,狮头的动作和狮头精美程度对观看者的体验带来很大影响。因此,醒狮狮头扎作讲究工艺精细,轻巧耐用。
例如,在制作工艺上,佛山狮头以竹篾、藤条和纸、绸、布、毛等材料,通过扎胚、扑纸、写色、装配等步骤进行扎制,并以戏曲人物脸谱为参照,采用拟人化的夸张手法绘制。
同时,狮头十分讲究细部的刻画,例如有“双鱼戏珠”的狮眉、“双凤朝阳”“二龙抢珠”的狮腮以及丰富有趣的角形设计等。
装饰方面则注重性格化,在色彩上以红、黄、绿等原色为主色调,并配以黑色调和,显得层次分明而又对比强烈,明快和谐而又鲜艳夺目。正是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其成为一种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载体。
醒狮文化
双向奔赴 在传承保护中发展
佛山狮头是岭南地区民俗喜庆活动和群众武术体育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用具,以狮头为名的比武竞技运动遍及中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乃至欧美的华人居住区,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中外文化的沟通交流发挥着积极作用。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为了应付频繁的狮艺比赛活动、追求减少制作成本和狮头重量,很多狮头在制作用料、写色和装配等方面日趋简化,明显失去传统的风格特点。同时,精于传统制作工艺的传人越来越少,佛山狮头彩扎后继乏人的问题突出,亟待加以抢救和保护。
目前,佛山非常重视对佛山狮头和醒狮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佛山狮头是醒狮文化静态传播的载体,我们会关注现在年轻人喜欢什么,并结合当下的一些热门元素进行创作,既要保留狮头传统的精气神,又贴近年轻人的喜好。因此,它可以圆润威武,也可以灵动可爱。”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高级工艺师罗志环在采访中说,醒狮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需要非遗传承人、保护者与广大市民“双向奔赴”。
在“狮艺无限——佛山狮头非遗艺术展”的手绘互动区,市民游客可以尝试在狮头模型上作画,创作自己喜欢的狮头形象。
“我们希望展览的总体调性能符合年轻新生代的审美,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行列。”佛山市民间艺术研究社副总经理李敏莹介绍,禅城的醒狮文化非常浓厚,本次展览旨在让年轻受众能够更加沉浸式地感受佛山狮艺里的醒狮文化魅力。
禅城作为岭南广府文化的原点和核心承载地,也是醒狮的发源地之一,醒狮文化丰富、醒狮运动繁盛。近年来,禅城区通过策划醒狮文化展、举办中华龙狮大赛、打造醒狮文化IP等行动,推动醒狮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扩大醒狮文化的影响力。